古有“春祭日,秋祭月”之说,现在的中秋节便是由传统的“祭月节”而来,即秋分。秋分这天,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,不一定都有圆月,而祭月无月则实为遗憾,所以后来就将“祭月节”由“秋分”调至农历八月十五日。
祭月是一种十分古老的祭祀礼仪,最早作为季节祭祀仪式,被列入皇家祀典、例行祭祀。后来,这庄重肃穆的皇家礼仪流传到民间,逐渐发展为一种更富情趣的民俗,人们祈求月神降福人间,表达美好的心愿。
送秋牛,其实就是送秋牛图。“秋牛图”是一张二开的红纸或者黄纸,上面印有全年农历节气和农夫耕田的图样,寓意丰收。送图的人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,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,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,俗称“说秋”,而说秋人也被叫做“秋官”。
秋分时节,秋高气爽,也是适合放风筝的好日子,可强筋健骨,有益身心健康。宋代李石在《续博物志》中就曾说,放风筝“张口而视,可泄内热”。清代富察敦崇在《燕京岁时记》则写道:“放之(风筝)空中,最能清目”。
秋天一到,人体就很容易出现秋燥的情况。秋分之前的“燥”,还带着微微的暑热,属于“温燥”;秋分之后,凉气下来,这“燥”就是 “凉燥”了。中医指出,这时宜多吃些味辛酸、甘润的食物,如白萝卜、胡萝卜等。但不宜吃得过多,以免造成胃肠积滞。
随着秋季气温降低,昼夜温差加大,景象愈加萧条,亦多起“秋悲”,即秋季抑郁症,容易出现失眠,疲乏,食欲下降,精神迟滞等情况。此时,宜食用具有养心安神、促进睡眠功效的食物,如猪心、酸枣仁、远志、牛奶、银耳等。